首席科学家

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黄维,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专家。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维院士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国际前沿学科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有机光电子、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60余篇,国际同行引用逾30000余次。获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出版了《有机电子学》、《生物光电子学》等学术专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无人航行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潘光,男,1969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无人水下运载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西工大优秀研究生导师、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等荣誉。长期从事水中兵器/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流体力学、水下武器发射与回收、武器系统性能仿真与评估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总装预研等项目30余项,担任两型总装重点型号的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和总师助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论文110篇,SCI、EI检索50余篇。


民用航天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3F7E0

刘佩进,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2年获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燃烧、流动、热结构研究和吸气式推进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新型含能材料燃烧机理、推进剂动态燃烧精细建模和燃烧调控。主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多项。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两篇入选ESI高被引,先后有主持出版规划教材1部、专著1部,合作出版教材1部,英文专著1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智能传感芯片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苑伟政,男,1961年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MEMS与微纳制造学科带头人,第25届世界微机械峰会主席;兼任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学会理事长等,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以及微纳制造方面的研究,1993年留法回国后主持创建了“微机电系统与纳米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微/纳米系统重点实验室”,“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为“机械工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在航空航天MEMS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和系统性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6项;出版MEMS专著3部和教材2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9篇(含本领域顶尖刊物J.MEMS论文8篇)。建立我国首个微系统工程系,编著的《微机械与微细加工技术》被教育部评为最早的研究生MEMS推荐教材;《微机电系统》被列为本领域唯一国家规划教材。培养博士32人,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洪堡学者”、IEEE MEMS杰出论文奖、中国机械科学优秀博士论文上银奖银奖、铜奖各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各1人。

 


卫星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周军,男,1966年出生,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教授、博导,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精确制导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微纳卫星技术等。

1993-1995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博士后,1995-1997年西北工业大学第二站博士后,2002—2012年任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编撰教材专著5部,申请专利40余项。现任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863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央军委卫星系统技术专业组专家、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家组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空间运动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等。

张艳宁教授,女,1967年10月出生,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总装侦查测绘专家组专家、总装对地观测论证组专家。主要从事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防863、总装预研、高分重大专项预研、空间碎片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在IEEE TPAMI、IEEE TIP、PR、IEEE TSMC-B、Info. Fusion、CVPR、ICCV等国内外本领域权威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项。研究成果被我国首颗空间碎片探测卫星创新三号,高分XXX目标识别、临近空间XXXX探测等重大工程攻关项目采用,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能源、水利等行业的19家单位。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第二或第三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3部。

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获全国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总装863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AF258

余隋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工业设计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国家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光华基金贡献奖银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优秀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4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4部。

近年来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涉及航天(承担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九号等国家载人航天领域重大工程的工业设计任务)、航海(承担了某型号载人深潜器的舱内布局和人机设计任务)、航空(某型号战斗机驾驶舱人机工效分析以及大型运输机工装平台的工业设计任务)、交通工具及机械装备工业设计等领域。并先后主持完成了工信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办法”、“国家工业设计师技术资格认定办法”等政策研究课题。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多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特征分析与创意产品开发、文创产品产业链构建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产品融合方式等方面,先后完成了北京故宫文创产品研发、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

最近五年,应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邀请,多次作为授课专家给高级创新人才培训班授课;此外应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安徽省、四川省、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多省市的邀请,举办多次工业设计有关的设计思维与创新方面的讲座;2016年作为工信部推荐的代表,应邀赴国务院研究室及国家发改委参加有关工业设计发展规划的座谈,为国家发展工业设计建言献策。




版权所有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地址:宁波市高新区清逸路218弄智造港A区

电话:0574-27961818    传真:0574-27961819